入职华自近八载,回望来路,我忽然惊觉自己仍像那个总爱缩在后排、迟迟毕不了业的“小学生”。
公司每月雷打不动的营销例会,总会上演一出耐人寻味的“座位默剧”:无论技术支持还是营销战线的同事,仿佛心照不宣地遵循着某种“潜规则”——第一排永远是领导的“专属区”,而第二排、第三排乃至最后一排,却成了众人争抢的“安全区”。会务主任举着话筒,笑容里带着几分无奈,一遍遍半请半催:“往前坐嘛,前面看得清楚!”可即便前排空位过半,后排依旧人满为患,像一片固执的“安全岛”。
最有趣的莫过于 PPT 放映环节。每当讲到关键数据或核心策略,后排的同事们便集体进入“应激状态”:身子前倾成统一的弧度,胳膊像竹竿般伸向讲台,手机镜头高举过头,恨不得把整个讲台框进取景框。可凑近一看,那些费力拍下的画面,放大数十倍仍是模糊一片。明明前排座位空着,却非要隔着人群“远程取景”,这场景既让人忍俊不禁,又隐隐透着几分无奈。
人们为何对前排避之不及?是怕被领导目光锁定?还是潜意识里将前排默认为“领导特区”,觉得自己不够格“僭越”?细想下来,或许更多人只是习惯了躲在人群的庇护里。后排像一层柔软的缓冲垫:不必时刻保持得体的表情管理,不用正襟危坐绷紧神经,只需远远地跟着、默默地听着,仿佛就能与压力和审视保持安全距离。可这种“安全感”的代价是什么?远距离捕捉的 PPT,永远不如前排一目了然的清晰;躲在人后的视角,又怎能读懂台上人微表情里的深意、语气转折中的暗示,甚至那一闪而过却可能点醒思路的灵感?
人生何尝不是这样一场接一场的“会议”?我们总习惯站在人群后排观望、徘徊、犹豫,以为混在中间就不会出错,却忘了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,往往藏在那些敢于坐在前排、主动迎向目光的人手中。他们坐得靠前,所以看得更清。每一个数据的波动、每一句策略的深意,都能第一时间捕捉;他们站得靠前,所以听得明白。演讲者的弦外之音、未尽之意,都能更敏锐地感知;更重要的是,他们敢于被看见,因而更容易被记住。当机会来临时,那些始终保持在“视线焦点”里的人,往往最先被想起。
作为上市公司华自的一名销售,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:前排不仅是一个物理座位,更是一种职业态度。销售的价值,在于永远比别人多看一步、多想一层;销售的机遇,在于始终站在行业前沿捕捉风向。如果我继续蜷缩在后排,用“安全区”的借口麻痹自己,又如何能看清市场的细微变化?如何能第一时间抓住客户的需求?又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,为公司抢下新的项目、创造新的可能?
是时候和那个总爱坐后排的“小学生”告别了。从下一次例会开始,从下一个项目开始,我要试着向前一步。不是为了刻意表现,而是为了让自己站到能看清全局的位置,站到能主动拥抱机会的地方。因为我相信:敢于坐在前排的人,终将被前排的光照亮;愿意主动向前的人,终将在前行的路上遇见更广阔的天地。
|